湘潭拼团购房62群(106)
  • 浅浅:这个楼盘到底好不好?
  • 雪花飘飘:好的呢。
  • 零:这个楼盘周边环境设施怎么样?
  • 英雄:我去看过,很齐全。
  • 牛转乾坤:这个楼盘价格波动大么?
  • 日记本:这个楼盘性价比高。
  • 回忆:我建议你们去楼盘看看。
  • 大头:也可以直接咨询置业管家。
  • 吃了么:什么时候大家一起去看看啊。
  • 蓝天:上周我已经签合同了。
205人申请入群

新个税亮相,房贷利息抵税!房租也能抵税!堪称地产行业超级利好!

发布时间: 2018-09-10 10:22:23

来源: 楼盘网

分类: 房产百科

1203次浏览





备受社会关注的关于修改个人所得税法的决定经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五次会议表决通过。至此,七次大修后的新个税法正式亮相! 

起征点确定为每月5000元。新个税法规定:居民个人的综合所得,以每一纳税年度的收入额减除费用六万元以及专项扣除、专项附加扣除和依法确定的其他扣除后的余额,为应纳税所得额。

多项支出可抵税

今后计算个税,在扣除基本减除费用标准和“三险一金”等专项扣除外,还增加了专项附加扣除项目。新个税法规定:专项附加扣除,包括子女教育、继续教育、大病医疗、住房贷款利息或者住房租金、赡养老人等支出,具体范围、标准和实施步骤由国务院确定,并报全国人大常委会备案。

房观注:假设住房纯商业贷款100万元,30年,利率4.655%(95折),则第一年的利息约为3800多元/月,以后也可以抵税啦!*具体以正式公布方案为准。

减税向中低收入倾斜

新个税法规定,历经此次修法,个税的部分税率级距进一步优化调整,扩大3%、10%、20%三档低税率的级距,缩小25%税率的级距,30%、35%、45%三档较高税率级距不变。

新个税法于2019年1月1日起施行,2018年10月1日起施行最新起征点和税率。新个税法规定,自2018年10月1日至2018年12月31日,纳税人的工资、薪金所得,先行以每月收入额减除费用五千元以及专项扣除和依法确定的其他扣除后的余额为应纳税所得额,依照个人所得税税率表(综合所得适用)按月换算后计算缴纳税款,并不再扣除附加减除费用。

划重点:

1、 工资薪金、劳务报酬、稿酬和特许权使用费等四项劳动性所得实行综合征税;2、 个税起征点由每月3500元提高至每月5000元(每年6万元);3、 增加子女教育支出、继续教育支出、大病医疗支出、住房贷款利息和住房租金等专项附加扣除;

什么是个税抵扣房贷?

房贷利息抵个税指购房人的住房按揭贷款利息支出,可以作为税前抵扣项。通俗来说,就是你每月的工资先扣去房贷利息再交税。直接地降低了所要缴纳个税的金额,从侧面降低了月供负担,这绝对是大大的福利啊!


新政后每月能少交多少钱?

案例计算说明

假设厦门购房者,买的是300万元的住宅,通过商业贷款按揭七成供30年,选择等额本息的还款方法,月均还款额约11145元,其中约5312元是利息支出。


假设购房者,税前月收入为1.5万元,按照现在的个税政策,扣除五险一金及税基(以厦门地区为例)需缴纳个人所得税1448.47元,实际到手工资11865.43元。


工资个税的计算公式为:应纳税额=(工资薪金所得 -“五险一金”-扣除数)×适用税率-速算扣除数

*政策实施前,每月需要缴纳的个税为:

【15000元-1686元(五险一金)-3500元(个税起征点)】x25%-1005=1448.5元

*政策实施后,每月需要缴纳的个税为:

【15000元-1686元(五险一金)-3500元(个税起征点)-5312元(贷款利息)】x20%-555=345.4元

每月少缴纳多少钱?

房贷作为税前抵扣后,个人所得税由原来的1448.5元减少为345.4元,每月少缴税约1103元。一个月省1103元,一年就多了13236元,那么30年就多了397080元,分多出一辆车的节奏啊!

再来一张简单粗暴

看懂房贷抵个税的图





方案增加子女教育支出、

继续教育支出、大病医疗支出、

住房贷款利息和住房租金等专项附加扣除,

这一条牛逼了,教育、医疗和房贷,

这是中国人身上的三座大山,

如果细则给力的话,会减轻不小的负担。


特别是子女教育和房贷支出,

定向给中产阶层减负,

这些扣除项,

都是这个阶层家庭日常现金流流出的长期项目。

这个不光有助于刺激消费,

还有助于刺激生育。

这就增加了未来买房人的基数

妥妥的房地产行业最大利好

快来看看有什么优质楼盘值得你入手!


富瑶天下

匠心品质 铸就辉煌

别墅区125~153㎡高层洋房

全新1号栋现正推出

Vip登记可享受一万抵五万

超值折扣优惠!

臻美样板房现正盛情开放


责任编辑: 18670211075

团购报名

最新楼讯
楼盘导购更多>>
购房指南更多>>
小编推荐
订阅楼市楼讯